新华社研究院> 中国记者> 正文

内容 技术 话语

——两会报道创新的三个维度

2023-03-27 14:05·《中国记者》
分享至:
作者:张倩

创新是两会报道不变的主题,随着媒体融合不断深入,主流媒体在内容、技术和话语风格方面着力推进,不断推出紧扣大会主题、紧跟大会议程,充分反映民主、团结、求实、奋进风貌的两会报道,有效设置了议题、引领了舆论。

每年的两会报道都是当年舆论工作创新的一次集中体现,本文以近年全国两会报道为主,从内容创新、技术创新、话语创新三个角度探讨全国两会报道的创新思路。

一、内容创新:围绕“两个确立”深入阐释总书记重要思想,中国式现代化等成为报道创新的重要发力点

“两个确立”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,开局之年的两会报道必然要突出“两个确立”的决定性意义,深入研究阐释“两个结合”的深刻内涵,突出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做足增量。

换届年全国两会是展示中国式民主的重要窗口,主流媒体必然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开创性新思想、新观点、新论断、新要求组织策划。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,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等。

从近年报道经验来看,主要从以下方面呈现创新内容:

1.系列化呈现。早期关于总书记报道的产品大多以单篇产品为主,后来逐渐发展为系列化播发、持续性呈现的品牌栏目。系列化呈现具有内容系统、创意新颖、结构缜密等特点,能够更好地反映重大论断之间的内在逻辑和思想脉络,便于读者深入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。新华社在2023年两会开幕之前推出了融合报道专栏“十年两会·温暖记忆”,十篇报道邀请了10位代表委员,分别听他们讲述同总书记交流的生动场景,说感受、谈变化,展现他们对新征程充满信心的奋进姿态。十篇报道从不同角度交相辉映,从更广的历史跨度中有力聚焦总书记的智慧与情怀。

2.大数据可视化。为了让普通受众对总书记重要思想有更多直观感受,主流媒体引入了可视化的大数据手段。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,新华网推出报道《词云长卷丨连续五年都先去这个代表团,总书记重点讲了啥》,以词云的形式展现在高频词背后,总书记对国情的深刻理解,对人民的深厚感情。近年经典的大数据可视化报道还有许多,比如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,央视推出的重磅报道《解码十年》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,它运用大数据思维对总书记思想进行可视化传播,从总书记的重要思想、重要论述、重要指示中找方向、找思路、找启迪、找答案,在此基础上对万亿级的大数据进行挖掘,以动感直观的形式体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思想伟力。

3.着眼平常心、家常话、感染力。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,而融媒产品的主要传播渠道是各类移动新媒体平台,面对的是以普通受众为主的目标群体。要想阐释好、展示好总书记重要思想,达到“润物细无声”的传播效果,需要结合鲜活内容生动讲述,从故事和细节着手,“以常理心讲平常话和家常话”。比如,2022年两会期间,人民日报“两会现场观察”栏目推出的系列报道《“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”》《“养活中国要靠自己”》等,以群众的家常话反映总书记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的精彩瞬间。

二、技术创新:智能内容生成领域的重大突破成为两会报道创新亮点

每年的新媒体技术与融合了新技术的融媒产品,往往在两会期间集中登场亮相,近年的科技热点无一例外的均出现在了当年两会。早期的“钢铁侠”、5G、智能云剪辑、全息异地同屏访谈等媒体融合技术历经“适者生存”的考验,有的已成为过去式。区块链新闻编辑部、AI对答产品、虚拟主播、元宇宙技术一度成为当年两会报道创新的亮点。

全国两会为各家媒体“才艺”比拼提供了竞技场。2014年中国媒体融合元年以来,主流媒体不断推动技术转型、开拓阵地、优化流程,技术创新已经从早期的辅助创新表达发展为嵌入融合产品,与内容创新互相促进:技术赋能内容,内容也在启迪新的技术创新。技术创新在编辑策划、内容呈现、推动传播、效果反馈等领域全方位发力,成为媒体深度融合的一部分。

对2023年两会技术创新来说,当前大火的智能内容生成技术表现抢眼。随着ChatGPT在全球走红,新型语言模型技术获得极大关注,阿里、百度、360、网易有道等都将推出类ChatGPT产品。百度“文心一言”被称为“百度版ChatGPT”,据公开报道称,全国两会前已有100多家国内媒体宣布接入该应用,其中大多是各省市区最具代表性的党报党刊或电视台的新媒体端。国内影响力较大的主流媒体新媒体端口,如青蜂侠、澎湃新闻、极目新闻、上游新闻、红星新闻、封面新闻等都被“文心一言”收入囊中。这会产生怎样的效果,不妨拭目以待。

三、话语创新:手机等移动端的新闻话语创新成为媒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变量

据CNNIC发布的第50次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》数据显示,我国网民规模达10.51亿,其中,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已达到10.47亿,占网民总数的99.6%,手机成为当前最主要的新闻载体,网民对手机的依赖客观上决定了传统新闻话语方式的进一步转变。近年来,主流媒体以话语创新为抓手,不断提升新闻报道的传播力、影响力。

1.围绕轻量化、可视化继续创新话语表达。传统的重磅报道通常是长篇文字或视频,图片图表等轻量元素往往作为配图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,轻量化产品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,在社交媒体、头部新闻App、短视频平台备受推崇。创意海报、图片故事、音频广播剧、词云图、短视频日历等轻量化融合产品,以其简洁直观、生动鲜活的特性在新媒体小屏中不断发展壮大。

2.打通两会会场内外、连通历史现实,赋予报道丰富内涵。近年来,主流媒体在丰富媒体形式、拓展报道链条、完善两会会场内外协同联动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,通过会场特写、现场体验、数据集纳、反响报道、延伸报道、丰富背景手法,使两会报道更富内涵与外延,达到两会报道“年年见、年年新、年年深”的效果。

3.以简洁文风取得“精微而致广”的效果。如何让重大策划、重要选题实现“叫好又叫座”的传播效果,一直是主流媒体两会报道的难点。新华社近年来改造“万字长文”的操作不断给主流媒体带来启发:标题旗帜鲜明、简洁朴实;篇幅大幅缩减,或是对万字长文播发简版或手机版,并附原文链接;行文以短句为主,力求清新表达等。在“简洁直接”的原则下,用最短时间抛出最吸引人、最打动人的内容,在移动端达到“精微而致广”的传播效果。

4.创新版面编排,有效提升报道的传播力。手机端等“小屏幕”更讲究版面语言的创新表达,对版面编排技巧要求很高,务求一目了然、方便快捷。比如,人民网将两会内容集纳打包并在公众号的显著位置设置导航条,便于读者一键直达海量专题作品,用户浏览更加便捷、全面,有效提升两会报道的阅读体验。(作者系新华社研究院主任编辑)